爭奪5G話語權重要一步 “短碼”方案被華為拿下
美國當地時間11月17日零點45分,旨在討論5 G短碼方案的3GPP RAN1-87次會議終于落下帷幕。
3GPP最終確定,由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(極化碼)技術,作為5G eMBB控制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。而美國主推的LDPC碼成為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。
一場決定5G話語權的較量剛剛結束,鋪天蓋地的喜訊接踵而至從大洋彼岸傳回國內。
Polar Code到底是什么鬼?
此次會議在美國內華達州里諾召開,最后論戰結果要在主推LDPC碼的美國、主推Polar Code的中國,和主推Turbo2.0的法國中角逐。由于編碼是決定5G未來發展的風向標,所以世界各國非常重視。據知情人士透露,在例行會議的三天里,“戰況”非常激烈,常常討論到凌晨。
其實從3G開始到4G一直用的是Turbo碼作為編碼方式。那Polar Code到底是何方神通得以成為5G編碼方式的一部分?
據了解,Polar Code于2008年“出生”在土耳其畢爾肯大學。他最開始起源于Erdal Arikan教授提出的“信道極化”概念。
“信道極化”指的是信道兩極分化,指針對一組二進制輸入對稱離散無記憶信道下,使兩個不同信道采取兩極分化方式,當碼長增加時,一條信道處于無噪聲狀態,另一條信道處于純噪聲狀態。這樣就可以把要傳輸的編碼放在無噪聲信道上,實現最小噪聲比。
之后基于該理論,Erdal Arikan教授又從理論上,論證了在二進制輸入對稱離散無記憶信道下,使用“信道極化”理論的編碼方式能夠實現較小信噪比,即接近狹義上的“香農極限”,并將其命名為Polar Code,遂Polar Code成為第一種理論上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。
但那時還只是理想的階段,經不住現實的考驗。
后來,Polar Code理論里加入實際構造方法和列表連續消去譯碼算法等技術,Polar Code的優勢就豐滿起來,甚至在某些應用場景下,整體性能要高于信道編碼技術(Turbo碼)和低密度奇偶校驗碼(LDPC碼)。
總體來看,Polar Code主要有三點優勢。首先,Polar Code比Turbo碼有更大的增益。根據測試,在相同誤碼率的前提下,Polar Code對信噪比的要求比Turbo碼低0.50~1.2db。
其次,Polar Code可靠性大大高于Turbo碼。據測試,Polar Code可靠性可達99.99%。由于5G會與更多垂直行業合作,諸如無人駕駛等應用都需要高可靠性作保證。
最后,就是譯碼復雜度降低。這樣的好處就是會大大降低連接5G終端終端的功耗。
除了Polar Code的自身優勢,這次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碼之所以在競爭激烈的討論中奪得勝利,還得益于華為在3GPP之前便在中國IMT-2020(5G)推進組5G第一階段外場測試中進行了測試。
經過測試,通過Polar Code的使用,能夠實現ITU規定的大連接、高速、低時延三大場景。使現有的蜂窩網絡的頻譜效率提升10%,同時華為與澳大利亞運營商Optus合作完成的5G網絡測試中,表明使用Polar Code,在73GHz超高頻段可以35Gbps超高傳輸速率。
從模仿到超越
此次編碼之爭的勝利,顯然是中國在5G博弈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。
其實,在2G時代,世界各國對于編碼方式的意見十分統一,都使用卷積碼。但那時,歐洲憑借成熟的GSM技術占據了大哥地位,同時美國在研究CDMA技術,并在韓國、日本占有一定份額,而中國在無線通信技術的競技場上還只是“小弟”,只能跟隨歐美的無線技術標準,學習并引進到國內。
到了3G時代,法國提出的Turbo碼由于接近香農極限,得到世界認可,成為3G時代信道編碼方式。美國主導的CDMA技術、歐洲主張的WCDMA技術已經深耕多年,擁有相對完善的機制和產業鏈,火速在世界范圍內“圈粉”。而那時,我國在多年潛心學習下,淺露頭角提出的TD-SCDMA技術并不成熟,未能形成穩定的市場規模,在歐美老牌通信大軍下,根本站不住腳跟。
在4G時代,美國開始提出的 LDPC 編碼方案,但是由于Turbo碼使用多年,相對成熟,且4G已經形成FDD-LTE 和 TDD-LTE平分天下的穩定格局,時機未到,LDPC戰敗。而我國主導的TD-LTE技術終于成為全球4G兩大標準之一,中國逐漸博得了無線通信技術的話語權。
此次5G短碼編碼之戰的勝利,也是我國5G發展躋身世界前列的好兆頭。
原文來源于通信產業網